继续延续电子的廖淡,《机器》把视角扩大看向现今科技工业化后的情感冲淡。当视线持久锁定在五彩的荧幕,却忘了看向爱的那张脸。这也是对【唯爱主义】的狂热从一而终,宁愿被爱灼伤,也不愿落得无能而爱的机器。在如同流水线制造的城市,这是曾轶可的呼喊希望,【Feeling I want some feeling】,不论【残酷或温柔】,【有血有肉】的我们,依然记得爱的本能。
爱的渴求在反面也会给人带来患得患失,爱让人勇敢,也让人胆怯。所以如果你要离开,可不可以不要惊扰我呢(but if you leaving me, make sure leaving me quiet)?我怕我会忍不住抛开一切也要挽留你啊。混响下的电琴,如同赤脚走在漫天的大雪中,辽阔而孤寂。走入爱时,就做好随时要失去的准备,尤其是曾轶可写的这一句,在我们的爱最浓处,你转身就走如何?(how about you leaving me, when we love each other the most),这样的爱,太沉太重,太【唯爱主义】。
but if you leaving me (如果你要离开) when the sky is snowing (当雪在落下) the rain is falling (当雨在滴落) in a way you deserve (如你本该如此) make sure leaving me quiet (可不可以不要惊扰我呢)
专辑收尾在《DANCER IN THE DARK(黑暗中舞蹈)》既是完美又完整,这是经历过爱的灼热《BURNING》、刺破《SKIN》、《流言》的伤害、害怕离开的胆怯和《艳遇》的刺激后,对于整张专辑主题【唯爱主义】的又一次坚定宣言。呼应第一首《BURNING》,就算前路暗淡无光,就算一片黑暗,也要在其中舞蹈。这一首的词也是写得一气呵成,非常符合意境。其中曾轶可写到的【如果你也曾听过我的传说 会知道黑暗中才能开出烟火】,更是带着气势如虹为爱奔赴的绝意。混沌而癫狂的氛围,编曲与词都完美契合,虽然曾轶可的声音会感觉相对在这么庞大的编曲中比较单薄,但是混响效果让整体声音立体感十足,全创作的优势也让歌曲有极高的粘合度。
个人推荐:
第一首《BURNING》、第二首《SKIN》、第三首《解剖》、第五首《流言》、第八首《木棉》、第十首《DANCER IN THE DARK》
人生有些事最是无奈,就像情人如何相爱还是要分开,而孩子与父母虽然明明是流着一样血液,也不是一定就能亲密无间。这首温情旋律下林夕花最多时间,整整十天作词完成的《Shall We Talk》就是在讲述着这个无奈真相。如果平日可以温柔对待身边人,为何有时却对最过亲密的爱人亲人严苛不讲情面?而最遗憾的是,当把这种处事方式当成理所当然,面对慢慢出现的缝隙便就有选择的视而不见。本可以早点修复的关系被时间无限放任,直到某天那根紧绷已久的弦无力苦撑,才愿意在失去之时才流出遗憾的泪水。而最不得其解的,是到底真的遗憾,还只是不自觉落入遗憾遗憾的仪式感?
带着无数对于破裂关系的疑问,林夕写出了这首《Shall We Talk》。由陈奕迅深情嗓音缓缓诉出人际关系间的沟通问题。不懂得沟通的人,注定要做个孤独的灵魂。这首歌采取了倒叙的手法,在有充分时间沟通的童年,因惧怕母亲的严厉,【宁愿在公园躲藏 不想喝汤】。林夕用简单的一句话尖锐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源,【孩童只盼望欢乐,大人只知道期望,为何都不太懂得努力体恤对方?】。是啊,孩儿眼里看到的只有玩乐时光,而不懂珍惜大人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。而大人反过来只是一味责怪达不到期望的孩童,而不愿去真正关心了解他们还稚嫩的世界。追究谁对谁错,只会更伤感情。而到了歌曲的副歌处,林夕还是不甘心的写到:
在隔阂已裂到无从修复的时候,只好自问【我们最后何以生疏】?明明是最该亲近的人,是如何彼此把彼此亲手推到这般淡漠的关系?而林夕接下来孤独探戈的比喻,实在是太妙。在陈奕迅收录了这首《Shall We Talk》的专辑《Shall We Dance? Shall We Talk!》中,同样收录了另一首由林夕填词的《孤独探戈》,更妙的是,连作曲人也同样来自于《Shall We Talk》陈辉阳,可想而知这两首的联系有多紧密。林夕作的这首《孤独探戈》词像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恐怖电影,可最后发现却是由自己主演。来感受其中一段最是汹涌的词句: